当前位置: 首页>>学校动态>>学校动态>>正文

优秀教师是怎样成长的——东营市实验中学第五批市级学科带头人成长感言

2025年11月02日 16:56  发布:办公室  阅读量:[]

东营市第五批市级学科带头人评选结果揭晓,东营市实验中学 16 名参评教师全部入选,入选人数与通过率均创学校历史新高,充分彰显学校在学科教学、教研创新及信息化融合领域的深厚积淀与师资建设成效。

16 名教师是学校教学教研一线的骨干,他们深耕课堂,创新教学模式,融入信息化手段,秉承以教促研、以研哺教理念,发挥传帮带作用助力青年教师成长。这份佳绩,是教师个人精进的回报,更是学校搭建教研平台、完善培养体系的成果。

三尺讲台守初心,教研深耕铸师魂。此次佳绩既是里程碑,也是新起点,学校将持续优化教师成长生态,以更强师资赋能教学提质,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为总结经验、分享成长路径,学校号召16位教师撰写个人成长感言,总结优秀教师经验,助力更多教师成长。



四维共生 铸魂育人

——道德与法治学科 冯玉倩

“以初心立根,以精进致远。”优秀教师的成长,是一场以初心为炬、以精进为途的修行。知敬畏、钻业务、善学习、勤自省,四维共生,方铸师者之魂。

知敬畏是成长的根基。敬畏三尺讲台的神圣,敬畏教育规律的客观,敬畏每个鲜活生命的独特。以赤诚之心对待学生与课题,摒弃浮躁功利,以清正风骨树榜样,静待花开有时,让育人之路行稳致远。

钻业务是成长的筋骨。于教材中探幽微,于教法中求创新,于学情中找密钥。从每节课造一个亮点、改一处失误做起,把日常的零敲碎打,内化成课堂上的游刃有余。

善学习是成长的羽翼。以书本为友汲理论养分,以同行为师学实践智慧,以网络为窗览前沿资讯,以学生为伴察教学需求,打破认知茧房,实现自我迭代。

勤自省是成长的淬炼。常思教学之失、育人之偏,以刀刃向内的勇气修正偏差,在反思沉淀中精进,让教育之路越走越宽。

“守正笃行,方得始终。”追求卓越没有终点,唯有以敬畏锚方向、以业务夯步履、以学习拓眼界、以自省校准航标,方能尽享育人路上的风光旖旎。



沃土育兰菁,薪火照初心

——道德与法治学科 曹婉婉

“十二载杏坛路,薪火伴成长。”从 2013 年青涩登台,到 2025 年获评市学科带头人,十二载杏坛耕耘让我深切感悟:优秀从非孤军奋战的独奏,而是学校沃土滋养、前辈悉心引领、教育初心坚守交织沉淀的育人华章。

植根学校沃土,于平台历练中拔节。实验中学是教师成长的厚壤,搭建的多元平台助我稳步成长。从校内公开课打磨教学细节,到市级竞赛锤炼综合能力,每一次登台都是淬炼。唯有珍视机遇、全心投入,方能在实践中锤炼本领、拓宽视野。那些在实践中熬过的时光,让我从青涩走向从容,逐步夯实教学根基。

承续前辈薪火,于团队共研中成长。教育的路上,从不是踽踽独行。为了一堂课,组内前辈常常放弃休息,陪我逐字研读教材、反复设计教学环节,甚至一同熬过数个通宵。这份跨越深夜的陪伴,如同一颗种子在我心中扎根——“竭尽全力的治学态度”、“抱团取暖”的团结精神,连同学校“传帮带”的优良传统,成为我教学路上永恒的精神坐标。

坚守育人初心,于日常深耕中沉淀。“教育是灵魂唤醒灵魂”的信念,是我深耕教坛的动力。这种初心激励我用心上好每堂课、待好每个学生,凡事力求极致。也正是这份对初心的坚守,让我在日复一日的平凡教学中,不断沉淀育人智慧,读懂教育的真正意义。

“初心如磐,笃行不怠。”未来之路,我愿继续植根讲台,以笃行回应期待,以专业成就使命,书写更多温暖而有力的教育诗行。



以“跟敢练”为径 赴育人之约

——语文学科 马聪聪

“路行千里,功在跬步。”荣获市级语文学科带头人称号,是我教育生涯的重要里程碑。回望成长之路,优秀从非偶然,其密码藏在“跟、敢、练”三字箴言中。

“跟”是站在巨人肩上借力。成长初期,“跟随学习”是最高效的路径:不懂课题研究,便加入优秀教师团队深耕;不会撰写论文,就主动向成果丰硕的前辈求教。这种“跟”绝非简单模仿,而是拆解方法论、吸收精髓,在借鉴中避开盲目探索,为独立成长筑牢根基。

“敢”是突破舒适区求真。别人嫌麻烦的活动,我主动承接;他人不敢尝试的竞赛,我勇挑重担。我始终坚信,机会偏爱主动者,坐等只会停滞不前。每一次公开课、每一场赛事,都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契机,在挑战中解锁潜力,于突破中实现自我超越。

“练”是把日常教学当修炼场。只要时间允许,我便将每节常规课都当作优质课打磨——练教学设计、练教姿教态、练过渡衔接、练板书逻辑,更练将课标融入课堂、转化为语文核心素养的能力。日常的千锤百炼,让我在赛场之上方能从容不迫。

“以勤为径,以恒为翼。”“跟”得踏实、“敢”得坚定、“练”得执着,这三部曲便是我走向优秀的必经之路。未来,我将继续笃行不怠,更好地担当“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在教育之路上行稳致远。



精于心 简于形

——语文学科 苏环环

“深耕于心,简行于途。”回首从教之路,我深感教师的成长,是一场向内深耕、向外简化的修行,植根于日常具体而微的实践中。

做一名学习者,博观约取。我始终以开放心态汲取养分:既随手研读教育经典,更珍视身边“活教材”——向老教师请教,三言两语便能点化教学思维;与年轻教师交流,解锁新方法新技术。面对高含金量培训,我认真记录、聚焦实践,哪怕落地一两点,也能受益匪浅。

做一名规划师,有条不紊。教育工作繁杂,清晰规划是从容基石。年度有职业发展目标,每日用10分钟厘清任务:红色标必办项、蓝色标重点项、绿色标碎片任务,分清主次、把握节奏,远离焦虑。

做一名反思者,边做边想。经验的价值在于反思,每次公开课、竞赛课后,我都会记录“可完善点”,比如曾复盘“文本未读透导致课堂缺乏生命力”,让每一次实践都成为进阶基石。

做一名参与者,磨砺成器。曾内向抵触公开表达的我,以“先做了再说”倒逼自己:主动报名各类教学竞赛、公开课,不为荣誉,只为在任务中深研创新、突破自我。

“笃行不辍,功不唐捐。”这四步平凡却切实的实践,指引我践行“精于心,简于形”。未来,我仍将不纠结、放手做,在教育之路上稳步前行,向更优秀的自己迈进。



以心育心守初心 深耕不辍铸师魂

——数学学科 岳长青

“廿四载杏坛路,初心映芳华。”转眼间从教已廿四载,从懵懂新人到成熟教师,教学、科研、育人与管理的层层历练,既锤炼了专业本领,更坚定了教育初心,支撑着向教育深处稳步前行的,始终是“用心耕耘、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的不变坚守。

以生为本、精准赋能,深耕教学主阵地,将因材施教的理念贯穿课堂全程。从摸索分层探究到深耕小组合作,将抽象数学知识转化为具象活动,让学生在互助协作中补齐短板、共同进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等课获市级一等奖;撰写《小组教学模式的实施探索》等论文的过程,更让自己从“重形式”转向“重实效”,教学认知与课堂把控力持续精进。

以教促研、以研哺教,科研为翼赋能成长,坚持聚焦教学痛点开展靶向攻坚。主持《基于信息化大数据的教育教学质效增值评价改革研究》等多项市级课题顺利结题,课题研究倒逼自己系统梳理教学逻辑、破解实践难题,从“被动应对问题”变为“主动设计方案”,科研思维反哺课堂,让教学更具科学性。

以爱为桥、以行践诺,守好育人责任田,将全面发展理念融入班主任工作的方方面面。组建互助学习小组、开展户外拉练实践等多元举措,不仅搭建起育人桥梁,更在与学生、家长的真诚互动中,育人视角从“单一关注成绩”逐步拓展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班级文化建设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等论文获省一等奖,见证着育人理念的成熟与升华。

走上管理岗位后,结对指导年轻教师,分享教学与科研经验,在助力他人成长的同时,自己也从“个人优秀”走向“团队引领”。获评“东营市学科带头人”时深知:微光聚炬,薪火相传,成长从来都是双向奔赴。

深耕不辍,岁月回甘。廿四载历练沉淀,让初心更坚、步履更稳。未来,仍将坚守教育沃土,在精进中沉淀,在引领中成长,用爱心与匠心浇灌新苗茁壮成长。



以初心育桃李 以笃行促成长

——数学学科 于春梅

“初心如磐,方得始终。”回顾从教以来的成长历程,我深知优秀教师的蜕变,离不开内在坚守与外部助力的双向赋能,现将心得体会总结如下,恳请领导批评指正。

从个人成长内核来看,热爱是战胜一切困难的终极燃料。爱学生、爱学科、爱教育事业,让我心甘情愿深耕不辍,全力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强烈的责任心时刻提醒我,学生的未来与家庭的希望扛在肩上,驱使我勤奋钻研适配学生的教育方法;每日的反思与学习是成长的不竭源泉,听课研学、读书实践,让我在复盘优化中提升效率;真诚的沟通与表达则搭建起心灵桥梁,无论是与学生谈心还是与家长联动,都践行着“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的教育本真。

独行快,众行远,外部环境的悉心滋养与正向赋能,是我专业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老教师的悉心传帮带,让我得以近距离感受他们学识的扎实与育人的仁爱,更以其为标杆锚定职业方向;数学组踏实钻研、团结向上的浓厚氛围,如同温暖的磁场凝聚正能量,为我的成长注入持续不竭的动力;学校搭建的校内教研沙龙、校外专题培训等多元平台,更让我在思想碰撞与交流学习中拓宽视野、补齐短板,实现能力的稳步精进。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我始终坚信,优秀教师的成长是从“教书匠”到“教育者”、向“教育家”迈进的旅程。未来,我将继续坚守初心、笃行不怠,既拓宽自身生命宽度,也努力影响更多人投身教育,为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助力国家发展贡献全部力量。



十年深耕育桃李 努力筑就成长路

——英语学科 玄娟

“十年磨一剑,初心映桃李。”今年,是我入职的第十个年头。我从获得市优质课一等奖、获评市教学能手再到成为市学科带头人,在三千多个日夜的成长轨迹里,早已把“努力”二字刻进教育的每一寸肌理。

努力,是把“紧张”化为“从容”。初登讲台的五年,我与教学质量“较劲”:备课研课、课堂控场、课后反思、精细批改,一步步积攒起站稳讲台的底气。我深知,教育初心从不是一时热忱,而是日复一日地坚持浇灌。

努力,是把“迷茫”转为“笃定”。随后五年,我“硬磕”专业成长:借培训更新教学理念,反复研读近10年全国优质课视频,精进办公、AI等实用技能,在各类赛事中试错复盘。所谓优秀,从不是一次完美,而是在逼迫自己中不断精进,努力从不会辜负坚守。

努力,是把“平凡”淬成“出色”。十年教育路让我坚信,成长从无捷径,“十年磨一剑”不过是以努力为犁,在教育沃土上日日耕耘。

“心有丘壑,行则将至。”以热爱为底色,以坚守为脚步,我愿既做深耕的农夫,也做守望的星辰。未来,我将继续在专业上深耕不辍,在育人中坚守初心,绽放属于自己的教育光芒。



深耕地理教学十二载 笃行育人初心

——地理学科 韩鹏飞

20129月,怀揣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与母校的深厚情愫,我重返校园,踏上地理教学岗位。深知优秀教师的成长非一蹴而就,十二年来,我始终在教学实践中打磨沉淀,坚守育人初心。

课堂是教学主阵地,学生是核心。地理学科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我深耕教材、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教学环节,让抽象知识鲜活可感。我坚信教育的本质是爱与唤醒,在日常教学中格外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心理变化,用耐心包容搭建信任桥梁,践行“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育人理念。

教学之路学无止境。我格外珍惜每一次成长机会,从市优质课一等奖到山东省基础教育优质课一等奖,荣誉背后是地理组大家庭的默默托举。备战时的畏难情绪,总能被老教师的谆谆教诲化解;在在“沿黄九省研学联盟会议”中,我与同事大胆创新,共同制作的《黄河三角洲形成演示仪》获省教具比赛二等奖。凭借不懈努力,我先后获评东营市教学能手、东营市学科带头人。

教育从不是孤军奋战。我校地理教研组的团结协作是前行底气,每当同事备战比赛或承担重任,大家总会携手研讨教学设计、分享经验、建言献策。在这样的团队氛围中,我学会了协作担当,与同事们共同推动学校地理教学水平稳步提升。

十二载深耕不辍,我将继续以热爱为帆、以团队为桨,在地理教学之路上笃行致远,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相信认真的力量

——地理学科 陈新波

回望24年的成长之路,我深深体会到,教师的成长,并非源于天赋异禀,而是一场始于热爱、成于认真、终于坚守的漫长修行。它根植于每一天的认真态度,显现在每一个工作习惯,升华于每一次的细致思考。

态度是根基。教师这份职业,始于一份朴素的热爱——热爱课堂、热爱学生、热爱学校、热爱教育事业。它驱使我将“备好上好每一节课、批好每一次每一份作业”视为永远坚守的底线。这份热爱,更外化为对每一次机遇的把握和投入,无论是校内的展示还是各级重要的比赛,我都全力以赴到最后一刻,让“认真”二字成为贯穿始终的职业底色。

习惯是保障。教育的艺术,需要时间的积淀。我坚信“留白”的力量,坚持为自己留出安静而充足的备课时间,让教学设计在深思熟虑中臻于完善;坚持为学生留出思考和合作的时间,让学习不仅仅是跟着老师奔跑。同时,将博览群书、参与教研、勤记笔记内化为一种生活方式,在持续地学习与交流中,为思想的活水开辟更多源头。

研究是引擎。认真若止于重复,便失却了灵魂。真正的成长,在于永不停歇地思考和研究。从“研究如何教”到“指导如何学”,是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深刻转变。我习惯于记录下转瞬即逝的思想火花,在课题研究、论文撰写中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同时将学到的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正是这种不断地反刍与追问,让教学逐步从一种技术升华为一门艺术。

总而言之,教师的成长,是一场用心地耕耘,要用认真的态度去坚守,用良好的习惯去积淀,用深度的思考去超越。相信认真的力量,就是相信点滴智慧终将汇流成河,在日复一日的平凡坚守中,悄然成就更优秀的自己。



雕琢成就优秀

——历史学科 唐云晓

“精雕细琢方得玉,久久为功始成才。”回望二十余载教坛路,我的成长底色是循序渐进地自我雕琢。优秀教师的成长从非一蹴而就,首要便是做好“规划”——清晰的规划如灯塔引路,让成长有方向,让优秀有可期。

“想到”与“得到”之间,关键在“做到”。没有行动的规划只是空想,唯有付诸实践方能致远。行动中难免遇挫,这就需要“十年坐得板凳冷”的定力与毅力,坚持尝试、持续反思,以持之以恒的行动铺就走向优秀的通途。

教师成长离不开积累沉淀,“厚积”方能“薄发”。从课堂打磨中优化教学策略,从教学评比中沉淀经验,从师生互动中积攒教育热忱,在积累中沉淀,在沉淀中跃升。基于对学情的深耕,我们尝试融入新教法、突破应试局限,这些创新既斩获荣誉,更坚定了敬畏课堂的初心,让我们离优秀更近一步。

“匠心守教坛,雕琢见初心。”“择一事,终一生”,以教育为志业,从规划到行动,从沉淀到创新,便是对“优秀教师如何成长”最鲜活的回答。



廿一载杏坛路 以真心赴育人

——物理学科 张丽梅

“廿一载杏坛路,初心淬芳华。”反思二十一年从教经历,千言万语凝结为两点深切体会,愿与同仁共勉。

其一,把教学当作毕生的事业。刚从师范毕业时,面对重复的知识点、吵闹的学生与琐碎日常,我也曾觉得“教学是事业”的说法假大空。但随着教学积累,当我潜心琢磨如何把知识点讲透彻、如何让孩子听懂学会、如何点燃他们对物理的兴趣时,成就感与获得感油然而生。实验中学给予我的归属感,让这份看似平凡的工作,逐渐沉淀为值得坚守一生的事业。

其二,做老师也要有真性情。不少人觉得老师该高高在上、不苟言笑,但老师本就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数十年如一日端着“教师姿态”太过辛苦,我更愿在学生面前展露真实:开心时一同欢笑,生气时坦诚批评,着急时直抒关切,无奈时坦然沉默。当我以对待朋友家人的真诚坦荡与学生相处,总能收获他们最纯粹的真心反馈。

“以真心换真心,以热爱赴山海。”如今的我,依然满心欢喜地站在讲台,满心热忱地与孩子们相伴。这二十一年的坚守,让我愈发坚信:教育的真谛,从来都藏在脚踏实地地付出与真诚相待的温度里。



坚持筑基,用心赋能:我的教育修行

——化学学科 陈秀珍

“守正笃行,功不唐捐。”2024年获评东营市初中化学教学能手,2025年再获学科带头人称号,这两项荣誉是我从教路上最厚重的印记,而“坚持”与“用心”正是支撑前行的核心力量。

教师既要站稳讲台,更要深耕教研。教学之余,我坚持研读专业书籍、参与培训、请教名师,在积累中夯实底蕴。2022年参与开发区“大单元教学设计”,团队从零起步,我反复研读徐洁、刘徽老师的专著,向于保东老师求教,最终《自然界中的水》斩获市二等奖、区一等奖。此后,《海水中的化学》《探究土壤酸碱性对中药植物生长的影响》等成果接连获奖并作为优秀案例展示。

教育是用心浇灌的事业。我精准把握学情、珍视教研碰撞,将实践转化为研究报告,三次获省一等奖,主持参与多项省市区课题。正如敬一丹所言,同行者至关重要。面对“人工智能+教学”新趋势,我与团队迎难而上,两周内完成的《AI赋能,探索原子时空》获评区一等奖并展示。

“心有丘壑,行稳致远。”荣誉是鼓励更是起点,成长是一场以坚持为舟、以用心为桨的航行,我仍将在教育路上笃行不怠,续写新篇。



以“三多”笃行 绘就十余年教育成长路

——生物学科 张莉莉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回望十余年教学生涯,我的成长始终离不开“多看、多做、多思”这三字箴言,它们是我深耕教育的底气与养分。

“多看”是借鉴中锚定方向的基石和方法。成长从非孤军奋战,优秀同行与经典书籍皆是引路坐标。我常以“多看”汲取力量:看生物组前辈的严谨治学,锚定教学方向;看身边同仁的育人情怀,明确育人路径;看教育书籍的智慧精髓,夯实专业根基。

“多做”是实践中锤炼本领的底色。连续八年执教生物毕业年级,让我练就知识统整、高效备考的硬功夫;从组内汇报课到市优质课,从资源评选到市级课题,我以赛促学积累经验;担任教研组长后,从“单兵作战”转向“团队共研”,在集体备课、磨课中突破自我。

“多思”是成长中实现突破的关键。面对固定教学内容与各异学情,我调整策略适配学生;学期收尾尤其是毕业季后,复盘得失沉淀经验;公开课或赛事结束后,提炼亮点不足,转化为授课心得与教学论文,让付出有扎实回响。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教育之路漫漫,我将继续以“三多”为翼,笃行不怠深耕教育,在育人之路上稳步前行。



四维聚力 笃行致远

——信息科技学科 夏文强

“心有大我立天地,行有小节育桃李。” 成为优秀学科专业教师,需在四大核心能力上持续精进,以初心为舵,以实干为帆。

其一,提升大局观能力。树立市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等明确目标,明晰职责使命,既要深耕学科教学本质,更要站位长远,审视规划学科发展方向,让教学与成长同频共振。

其二,提升学习能力。以自驱力为引擎,线上线下多维赋能:研读专业书籍、参与学术研讨,善用人工智能、国家智慧中小学平台等资源,高效吸纳前沿知识,保持教学水平领先。

其三,提升团队凝聚力。个体微光难照远路,团队合力方抵星辰。做好“传帮带”,构建老中青人才梯队,凝聚共同价值观与奋斗目标,以协作让备课更高效、成长更迅猛。

其四,提升幸福能力。所有成长的底色皆为热爱与快乐,唯有心怀幸福,方能主动投入、持续精进;若失却幸福感,工作沦为应付,便难有真正成长。

“笃行不怠方致远,初心如磐育新苗。”优秀之路道阻且长,需脚踏实地、常思常进。我的座右铭与同仁共勉:“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愿以四维能力为翼,在教书育人之路上不留遗憾、绽放光彩。



成长如歌 一名音乐教师的三部曲

——音乐学科 杨珂璇

“以乐为舟,载爱前行。”若将教师的成长比作乐曲,它绝非单调独奏,而是以“独奏”开篇,在“协奏”中升华,于“交响”中成就深远的恢宏三部曲。

第一乐章:独奏的锤炼——在专业深度中找准“定音”

音乐课堂的每个音符,都是开启学生音乐感知的钥匙,伴奏更是营造情境的灵魂。面对即兴伴奏的短板,我如乐手打磨乐器般,在无数个课后深耕钢琴技艺,反复精研琴键间的韵律与衔接,以扎实专业功底夯实课堂根基,为教学定下精准“音准”。

第二乐章:和谐的共鸣——在课堂与社团里谱写“协奏”

教育是发现与守护每颗心灵的独特节奏。我曾遇见一位被贴上“问题”标签的学生,却在课堂上捕捉到他稀缺的低沉男低音。将他引入合唱团后,他不仅斩获市赛佳绩,更重拾自信与归属感。这让我坚信,那些看似“不协和”的音符,恰是创造力的前奏。

第三乐章:生命的交响——在育人本质中听见“回响”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素养内化为生命的修养。我曾将几位被称作“差生”的特长生组建乐队,当他们在舞台绽放光芒,更坦言合奏让他们读懂“和而不同”时,我豁然领悟:教师谱写的从不是单纯的乐章,而是滋养生命的旋律。“以音育人,以爱致远。”教师真正的成长,便是听见自己种下的旋律,在时光中发出浩瀚回响。



以汗为墨 以练为径

——体育与健康学科 穆兰

“以汗为墨,以练为径。”2016年初登讲台,我常因“教不好、控不住”陷入焦虑,是学校的“青年教师成长平台”,为我点亮了前行的第一盏灯。

跟着老教师磨课、深耕体育大教研,我慢慢摸清教学门道:把枯燥耐久跑改成“贪吃蛇的奇妙之旅”,按学生体能设计分层任务,让课堂告别沉闷。学校搭建的竞赛、教研双平台,我格外珍惜每一次锻炼机会:主动带校健美操队,每周跟着资深教练精进编排与节奏把控;协助组织年级运动会团体操,提前核对音乐时长、检查场地防滑,在实践中锤炼统筹能力。

我有本“成长手册”,记录每节课、每次训练的问题:学生记不住动作,就编“1扩胸、2转体”的口诀;有人肢体僵硬不敢跳,就设“单人展示小奖励”。日常教研中,和团队打磨“分层教学”方案,将健美操练习分为基础组、进阶组,还利用课后10分钟,帮协调性弱的学生补基础发力。

“微光成炬,日久见功。”如今看着学生主动爱上运动,我愈发明白:学校平台是成长“助推器”,而不放弃任何锻炼机会、把小事做细做实的日积月累,才是走向优秀的必经之路。


文\图:岳长青 编辑:田小林
一审:唐云晓 二审:岳长青 三审:陈新波

上一条:歌声颂祖国 青春展芳华

下一条:循光而舞承古韵 星梦启航绘新篇

版权所有:东营市实验中学 Copyright(c)DongYing Experimental Junior School All right rights reserved 

联系地址:东营市辽河路126号(257091)      

mail to dysyzx@dy.shandong.cn     联系电话:0546-8193777    

 ICP备案号:鲁ICP备16014514号    在线投稿  旧站链接 办公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