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校动态>>学校动态>>正文

于英勇: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2014年01月08日 09:35  发布:  阅读量:[]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2013山东省初中美术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总结

□于英勇

学习对于任何人而言都应该是好事,在德州的研修又被称作“磨课”,而一个优秀的课例当然是需要千锤百炼,深研细磨而成的,如此,正所谓“好事多磨”。

课例承载着我们对教学的执着于深爱,探求与追问。研修,给我们搭建这样一个平台,使得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做出规划与预设、梳理与分析、归纳与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筛选问题、归纳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并一而再,再而三的反思与实践。也正是通过这样的课例研究,我们将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及至教学成果。

所谓“三备两磨”的课例研究方式,我们并不陌生,只是之前我们没有如此用力的将理论转向实践。人多力量大,在研磨课例时再次体现。分组分工又协作共同研磨,如此集体打磨一个课例,对教师的锻造是不言而喻的,这可以帮助教师对课程标准要求,做到更准确的把握,对教材更深层次的认识理解,更有目的的设计教学,更有针对性地组织课堂,从而实现对课程标准彻底有效的落实。

我们每个人,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一定有过一些思考,也一定有过即时的反思,并在反思过后,对接下来的教学适当做出调整与修正。而本次课例研究,也再次呈现这样的一个反思与修正的过程,而且是群组再反思再修正,不断反思,不断修正。这正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一个高度概括,一次高端的凝炼与提升。这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我们不再是一个个点,而是聚集成一个面,甚至体块。我们不再局限于自我,而是从个人反思走向群组谋略,由点及面,像拳头一样形成合力,去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完善我们的教学行为。

参与这次研修,即便时间短,你也能发现一些变化。你会发现,对于教与学的若干问题,不管从发现到筛选,还是继续追踪并探求解决问题的举措等等方面,你或他都不一样了,这其实是你研究能力的改变。十天太短,一个学期,一个学年,长此以往,如果我们能持续如此,个人教学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指日可待。

每个人都有一颗向上的心,只要给他找到撬起地球的杠杆,一切皆有可能。通过本次课例研修,我发现老师们主动思考,协作探究的意愿,再次被激发出来。不论是共同制定计划,还是分组展开研究行动,分头进入课堂观课,课后集体打磨,大家都各抒己见,献言献策。生活里的沉默寡言,不代表工作中做不到有声有色,现在回想的确别有有滋有味,打磨的是一个课例,但所有参与的人,在这个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成长。

课例(或者说课例研究)不过是个载体,个人觉得希望能通过它来实践一种研究方式,传达一种科学研究的精神,使我们的教学有所改变,变得更加多元化,变得更加人性化,变得更加有效,变得更加富有科学性。

在教育教学中,践行课程标准,做到适度把控,努力彰显学科本位,这应该是我们的目标与责任。任何时候,任何教学区域,关注学生,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那一定是教学的关键,如何把握这关键,不同的教学对象,需要不同的方式,通过课例研究,也许你会有所启示,也许就会直接找到可以借鉴的范例。

当然我们也要冷静反思,十多天对于一个课例而言,有十多人的群组团队来打磨,不论是资源还是时间也算足够。但我们不放做这样一个假定,假如本次课例打磨是放在一个更长效的时间与空间内,再组成一个更合理的研磨群组,不为研究而研究。或许,这个课例研究会更加实效、更具典范价值。

个人支持“让教学研究常态化,并实现以研究成果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观点”。也在思考一些问题,如:研修时间如何选择?研修群组如何构成?如何结合个人特点与日常工作展开研修等问题,希望大家能一起思考探讨。我甚至这样想,假如研修是在学期初,将课例研究纳入日常工作,再做出科学详尽的长效规划,依照研究规划,边工作边研究,学期结束时一个优秀的课例将非常值得期待。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东汉张衡《应闲》)研修的路上,愿与大家一起努力!


上一条:被表彰为“资产管理及资产报表编制工作先进单位”

下一条:我校召开语文学科建设专题研讨会

版权所有:东营市实验中学 Copyright(c)DongYing Experimental Junior School All right rights reserved 

联系地址:东营市辽河路126号(257091)      

mail to dysyzx@dy.shandong.cn     联系电话:0546-8193777    

 ICP备案号:鲁ICP备16014514号    在线投稿  旧站链接 办公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