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永远奔跑在追梦的路上
张建河
如今我已年过不惑,从事班主任近20年,在这20年中,我走过了许多曲折的路,在学习、思考中成长。虽然我的班主任的职业生涯所剩的时间已屈指可数,但展望未来,我满怀豪情。
专制,教训痛彻心扉
1999年7月,大学毕业的我想象着自己上班后的工作生活:平时研读好教材,课堂上和学生侃侃而谈,面对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我会是何等的骄傲;闲时沏一杯热茶,读一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杂志,偶尔写写小文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怀,又是何等惬意。可一上班,我的工作梦想就被揉碎并抛向了九霄云外,闲适的梦想被繁琐的现实取代——没有人征求我意见,没有人告诉我,我就在毫无所知和毫无准备中被安排当了班主任,随着学生的入学,我自然晋升,走马上任了。由于没有什么经验也没有什么准备,就按照自己当学生时老师管我的方式管理学生,那就是严字当头,凡是没有达到我要求的,直接一顿批评,时不时还来点暴力(那时体罚还不违规哟)。在“专制”甚至“暴力”的管理下,学生是怕我的。记得一次课间操,一位同学在队伍中说话被我罚站,等课间操完成我把那学生忘在那里了,结果那学生直到第三节课上课还不敢离开罚站的地方,还是一位同事把他劝回去的。这样的工作方式直到因初一上学期期末的班主任问卷调查(学生填写)才发生改变。那次问卷调查的评价结果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别人都9分以上的得分(满分10分),自己才得到7分多。这件事曾让
我对学生大发雷霆,说了许多牢骚的话,但或许正是这件事激发起了我年轻好胜的心理——越是不被看好,我就越干出个样来给你看。从此我开始思索,如何才能干好班主任。评价事件让我思考了很多,让我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我干了却不被学生接受呢?在思考中我慢慢明白,管理既要抓,还得让学生能接受,让学生能接受的管理才是有用和有效的管理。从此,我慢慢学会了从学生的角度思考管理的问题,工作中我开始慢慢理解并试用民主管理的方式。
民主,从和谐到高效
新一轮班主任工作开始,我决心痛改前非,改掉以前命令式强行管理的方式。我尝试着在班级管理中做出改变。将指定班委改为竞选班委,让愿意干并且同学们信任的同学来担任班干部;自习时间由原来的我亲自督阵改为班干部值班,我只是不定期地去转转看看;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定期召开学生代表会议,学生代表可以轮流参加;不定期召开家长代表座谈会,听取家长对班级管理和班主任工作的意见,这种方式可以让班主任多只眼睛观察自己的工作。除了管理方式上的改变,我对待同学的态度不再是“满脸冰霜”而是“笑颜以对”,时间久了打招呼的同学渐渐多了,躲着走的同学渐渐少了;我慢慢学会包容学生的错误,毕竟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青春不犯错呢?对待犯错的同学也不再一味痛骂其“不知悔改”,毕竟改正错误需要一个过程。随着我的转变,原来师生间猫和老鼠的关系不存在了,师生关系变得和谐了。
教育学生上,我开始学做听众,慢慢听他们说。我班曾有一名体育特长生,到了毕业班,训练强度提升,身体劳累,学习上诸如英语理化数学等他已基本听不懂,所以上课时有睡觉现象。对此我不能视而不见,因为他的睡觉可能会带动更多学生在课堂上睡觉。这种情况只靠单纯的批评是不能根治的,我和他商量说,如果这些课上,我不让你睡觉,你只要不扰乱课堂秩序干什么你选择,你会选择干什么呢?这孩子脱口而出,看小说。说完不好意思地看看我笑了。除此之外呢?我问。他又想了好多可以不睡觉的办法。我说,好,以后你想到的这些事在课堂上都可以做,就是不能睡觉。以后课堂上他果然睡觉少了,他不是看小说就是在抄例题或者单词等。
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让我收获了不少“粉丝”,教师节收到学生的手工我也窃喜,闻着学生送来的花香我也沉醉。让我印象深刻的有这样两个学生。2012年初,我要到上海培训一周,当我在班里告诉学生这个消息,嘱咐他们在家要听代理班主任的话的时候,一个女生在偷偷抹眼泪。讲完事情,我把她叫到教室外面,问怎么回事。她吞吞吐吐地说,老师,你出去的时间太长了。我不由得内心一颤,原来我在她心理这么重要。我说,你想我的时候可以给我打电话,又安慰了她一番,她这才稳定了情绪。2014年的一个早上,我一到教室,一位女生从书桌抽屉里拿出一块小蛋糕,说老师,你尝尝我的生日蛋糕吧,这是昨天晚上我过生日剩下的。我接过蛋糕,说了声谢谢并为她的生日送上迟到的祝福。回到办公室,我把蛋糕转让给了一位同事就去上课了。一天结束,下午放学的时候,送蛋糕的女生问我,老师蛋糕好吃吗?我忙说,好吃好吃。接下来的话让我惊住了,“老师,祝你生日快来。”原来,那不是她过生日吃剩的蛋糕,她是看到我QQ上的生日,专门给我买的蛋糕。可是,我不忍心说那上面不是真得。
当我们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用他们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来教育他们,孩子们不会和我们有那么多的隔阂和敌对。民主教育让我平视孩子,真正关注孩子,也让我收获了孩子们纯真而真挚的祝福。
活动,引领自主成长
孩子们的成长和对老师纯真的敬爱,终于让我体会和明白了班主任工作的责任与意义,我开始主动开展班级工作。生命在于运动,教育在于活动,我主动开展班级工作从班级活动开始。作为初中学生,自主意识逐渐增强,单纯的说教已经很难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在班级管理中需通过活动引领来教育引导学生。
首先我确立了活动的主题:自省式德育活动。我还确定了指导思想:“四最”,即“最好的管理是自律”“最重的惩罚是自责”“最好的学习是自学”“最深的思考是自省”。围绕上述主题和指导思想我开设了很多班级活动。
活动之一新学期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每学期伊始,我都会让学生思考,新的学期要做什么样的人。学生会结合自己上学期的表现来总结自己这学期努力的方向,然后形成新学期我要做一个什么人的方向。如有的同学写“新学期要做一个勤奋的人”,还有写“新学期要做一个团结同学的人”,还有写“新学期要做一个进步的人”等。我要求学生将这些句子工整地写到教室后面的黑板上作为对自己一学期的监督与鞭策。该项活动促使学生自己思考总结并确立新学期的努力方向,比教师命令要好的多,大多学生能沿着自己的目标前行,当然学期中间不断提醒也是非常重要的。
活动之二压岁钱献爱心资助贫困生。润泽学生的生命不仅需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同样重要。为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让学生珍惜自己现有的生活,了解社会状况,我联合我市义工组织开展了压岁钱献爱心资助贫困生活动,该活动至今已经坚持5年。每年我都会和义工负责人带领学生定期去看望受资助的学生,为他们送去助学款和学习生活用品,我们还曾开展“互住”活动,即我们的学生和受助学生彼此到对方家住一天,真切体会不同的生活。这项活动对参与双方都起到了教育作用,对于资助学生来说更加体会到了贫困家庭的生活状况,体会到受助学生面对生活的那份坚强与执着,而受资助的学生也通过活动对现代生活有了切身感受能激发他们对新生活的一种向往,对他们形成一种向上的动力。
这个阶段的孩子都有自己喜欢的明星,以体育明星,文艺明星为主。利用孩子们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在班级开展我最崇拜的人活动,我把崇拜的人的范围小到班级、家庭,大到国家世界,各行各业只要是所做合法的都可以。我让每个孩子搜集自己所崇拜的人的成长经历和感人故事,然后把搜集的内容在班内分享。从这个活动中,每个人都可以体会到“偶像”成长的不易,体会到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和成功,体会到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这就达到了我的教育目的,让每个孩子都能切实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而不是坐等梦想自己开花结果。
可以说这一系列的活动省却了我口干舌燥的说教之苦,又增强了教育的效果。其实活动都是契合了学生要求独立成人不愿意受人说教的心理,让他们在体会中成长,在自我教育中走向成熟。
家访,假期行走方式
我主动开展班级工作的方式,除了在校能采取各种活动对学生教育引领之外,假期我也充分利用起来。在学生是住宿生的时候,我利用假期自行驾车到20余公里外进行家访,面对惊异和不知所措的家长,我知道我的到来已经成功了一半,家长们和我交流孩子的变化,我也和家长交流孩子在校的表现,对于一些我们共同发现的问题或者有相同看法的问题,我们商议解决的办法。虽然住宿生每周才回家一次,在家待得时间比较短,家长的教育引导起作用比较难,但家访后的假期孩子会很认真地完成作业,这为新学期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当我担任走读班班主任之后,家访就变得不是那么困难。虽然我们放假,但大多数家长并不放假,于是我就利用周末家长休息的时间进行家访。周五的晚上我约定周六家访的学生,周六晚上我约好周日家访的学生,一般一天4-6家,这样一个假期,我把班级学生家访了一个遍(特殊情况不在本地的除外)。夏天是一个多雨的季节,有次雨下得比较大,当我冒雨来到受访学生家中时,学生和家长都直呼没想到这样的天气老师还能来。家访期间我自己给自己规定,不在学生家吃饭,不要学生家长给的任何礼物。有家长把自己外出旅游带的特产给我,我都一律拒绝,整个家访期间,我收的唯一一份礼物是一个学生老家自种的西瓜。之所以这样坚决执行自己的决定,因为我知道哪怕是拿家长的一丁点东西,我在孩子和家长心目中的家访就变了味,那样还不如不去家访。2009级学生中考结束后的第一天,我正在外面休假,有位家长打电话说给我和班级的老师以及学校各送来一封感谢信和一面锦旗,以表达对我们敬业工作的敬意。感谢信的有关内容如下:
有一次家访正是冬天,张老师、政治老师和数学老师伴着寒冬腊月对孩子进行学习上的鼓励与家长细心的交流,梳理着家长与孩子不同的思维方式;最难忘的是,去年暑假的一次家访,当时在家长会张老师说,先要去上海学习,回来要进行家访,我的感觉家访应该在暑假中期进行,因为上海学习回来,可能回老家探亲。可是在东营很少下暴雨的一天下午,接到张老师的电话说晚间来家访,我又是惊喜又是敬佩,惊喜的是这么快就能与张老师进行长谈交流,受到张老师的指导能愉快地度过较长的假期。敬佩的是老师刚刚从上海回来还没有休息就开始几十个家走访。
家访中,我与家长建立起了信任,与孩子们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到现在我也忘不了毕业时孩子们与我依依惜别的场景,送了好几届毕业生,只有这一届我与学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学习,开启职业新篇
随着班主任工作投入的程度越来越深和自己年龄的逐渐增长,我越来越觉得自己的能力不够用了,为了避免自己将来既没有经验又没有精力的尴尬局面,我决定做学习型教师,走可持续道路。
最初的学习主要是去聆听专家的报告。一般在本市进行的培训都是安排在周末,很多人都嫌累不愿意参加,我就积极报名参加,所以在本市进行的培训我几乎是参与最多的,同时也往往是同去培训的同校老师中年龄最大的。正是因为我的积极主动参与,所以一般有市内的培训,领导都会先征求我的意见,这样既不浪费名额,又能达到学习的目的。对于市外进行的培训,我也是努力积极争取,能去的尽量去。
经过多次听报告的培训方式,我发现专家们讲得很好,但囿于时间短暂不能将其管理思想和方法一网打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的学习方式从单纯听报告过渡为听完报告去买专家的书来看,这样他们所讲的东西我就可以继续“听”完,而且会更加系统。这几年来我读过《把班级还给学生》《做学生的最好的心理营养师》《班主任工作招招鲜》《创建幸福教室的35个秘密》《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应》《这样做班主任才高效》《做学生的心灵导师》等班主任专著近20部。
现在我学习已经进入到第三个阶段:交高人。听报告和读书,这些都是“死”的,为了
获取专家更新的思想,必须保持和专家的交流,为此,我通过听报告和读书,有意识地去结识班主任专家,如郑立平老师就是我通过阅读他的《把班级还给学生》一书结识的。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觉得写得很好,就想结识这位专家,在群中搜索后申请加为好友,竟然被通过,后来几次报告我主动与郑老师取得联系,受到了郑老师的诸多细心指导。另外我还受到张万祥老爷子、霍庆老师、梁岗老师等的当面指导。这些专家的指导使我思路更加明晰,行动更加坚定,对我的成长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学习之余,我也试着写一点德育方面的文章。2015年,在《新班主任》杂志上发表《班主任也应该是班级营养师》,文章的发表让我受到很大的鼓舞,我更加努力地总结自己班级管理中的所作所为,2016年在《新班主任》《德育报》《基础教育改革论坛》等报刊杂志发表8篇,2017年截止到目前在《德育报》《班主任之友》《新班主任》《江苏教育》(班主任)等报刊杂志上发表5篇,已经完成了自己制定的本年度的发表计划。
学习思考总结中,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又找到了新的动力,感觉自己又焕发了工作的第二春,现在自己想把班主任工作一直干下去,并力争干出点名堂来。
一路走来,已近20余年。近20年来我从被动到主动,从专制到民主,从模仿到创造,走过了一条颇为曲折的路,最大的教训就是成长开始的晚,未等开始感觉已到职业暮年,或许正是这种想法让我更珍惜现在的工作,我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更主动的态度去开展自己的工作,争取在班主任职业的“有生之年”能把自己的诸多想法变为现实,将来回顾自己的班主任工作能不枉此行。
不惑之年有方向,职业生涯再起航,做一个永远追求在路上的跑者!
作者姓名:张建河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
联系电话:15505460016
电子信箱:317179390@qq.com
坚定选择,砥砺前行
东营市实验中学党委委员 工会主席 胡明通
邮编:257091
东营市实验中学是黄河三角洲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学校,因为这里聚集着许多勤于敬业,乐于奉献,勇于创造的教师,张建河老师就是其中一位。作为班主任,他秉承“海纳百川,宁静致远”的校训,平等对待每位学生,专注于教学和班级管理;他践行“爱生乐业,博学善导”的教风,对学生循循善诱,是学生最喜爱的老师。我想,建河老师只要沿着自己选定的道路走下去,一定能走出一片光明,因为,他具备了以下条件——
他热爱学生,育人得法。他不惧做孩子王,愿意和孩子们“混”在一起,孩子们也愿意和他在一起,他被评为孩子们最喜爱的老师。他尊重孩子的差异,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即使成绩再差的学生在他的眼里也都有可爱之处。他育人得法,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避免说教,让学生在诸多的活动中自省自悟。
他热爱学习,善于总结。每次有市内培训的报告,他不惜牺牲周末休息的时间去参加学习。他不仅听报告,还自费购书,深入学习。他还主动结识德育方面的专家向他们求教,张万祥、郑立平、梁岗、霍庆等都是他虚心请教的老师。他不仅学习,他还善于总结,将自己工作的所得形成文字,发表在德育刊物上,《新班主任》《德育报》《班主任之友》都有他的文章,可以说他是我校德育论文的第一人。
他不怕吃苦,有责任感。不管学校安排他带什么样的班,他都义无反顾,工作中尽心尽力。教育学生,把做人放在第一位,他的班级考风正,因为他教育学生诚信为本;他带领学生资助贫困生,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有担当意识。教育学生他不着眼于一时的成绩,让学生在感到学习的意义和乐趣中为自己储存跑得更远的能量。
我想对建河老师说,多为自己的进步搭建平台,少为自己的成长设置障碍,相信你的努力会开出美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孩子成长的引路人
山东东营市实验中学2015级4班梁博文家长 王维芳
邮编:257091
如果有一种力量可以指引人生的方向,这其中一定有他的光芒;如果有一种声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思想,这其中一定有他的嘹亮。他,就是我孩子的班主任张建河老师,市道德模范,学生最喜爱的老师。
一、阳光普照,因材施教。张老师对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平等相待,特别是对后进生更是倾注爱心、倍加呵护。班上有位同学基础差,成绩落后,但他也有自己的闪光点。他足球踢得很好,代表学校参加市中小学生足球比赛获得了冠军,张老师把他们捧杯和校长的合影发到家长群并在班级展示。这些都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其他同学也没有因为他成绩不好而歧视他,疏远他。张老师的平等待人因材施教就如阳光一样照耀到每个角落。
二、言传身教,薪火相传。张老师班级有一个“薪火爱心团队”,这个团队是来组织班级学生资助贫困生的,这项活动张老师已经坚持了5年。每个学期张老师都会利用周末带领学生去看望受助学生,为受助学生送去学习和生活用品。在资助活动中,受资助者得到了经济帮助和精神鼓舞,班上的孩子了解了社会,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也对自己现有的生活条件更加珍惜。除此之外,张老师自己利用假期时间到图书馆做义工,还积极参与团市委组织的萤火虫助学活动,张老师也因为这些被评为东营市第二届道德模范。张老师就是一面旗帜,引领和影响着学生做一个奉献爱心,服务社会的人。
满天的朝阳里,您是领头的大雁,指引雁阵飞翔在知识的天空;灿烂的云霞里,您是带头的羚羊,指引群羊奔跑在精神的原野。张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引领学生,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我认识的张老师
山东东营市实验中学教师 刘慧 邮编:257091
初接触,他冷若冰霜,岂是一个严肃了得。深相交,才发现他是如此平易近人,于学生,于朋友,都是这样。
“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于学生而言,他亦师亦友,张老师广博的爱心就是流淌在班级池塘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守护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张老师班有一个特殊的孩子:这个孩子患有自闭症,智商只有四、五岁的水平,仿佛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完全不具备初中生应该有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在大多数老师看来甚至根本不应该出现在我们的班级中,但是他在张老师的班里,一待就是三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在班级中不但没有受到其他孩子的欺负,而且快乐的成长,甚至还在大型合唱比赛中担任钢琴伴奏,张老师给他创造机会赢得其他孩子的尊重。教师的人格如风行水上,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班级中的孩子。
他痴迷于读书,并坚持写作,订阅了《德育报》《班主任》等多种期刊,工作之余大量阅读,提升自己班级管理的境界。他坚持“分享”,经常把自己读过的好书推荐给年轻班主任,在他的影响指导下,一大批年轻班主任也爱上了读书。
他善于学习,乐于钻研,是一个真正与时俱进的班主任。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教书,还应以自己的专业特长争取家长帮助助力孩子成长,为此他自学了“家庭教育指导师”,以更加专业的知识指导家长,形成家校合力共助孩子成长。近年,“青春期”成为初中孩子的梦靥,他自学并取得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熟悉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耐心并专业的给学生做心理疏导工作,让孩子的“青春期”焕发青春的活力与色彩。
有爱心,有热情,自主追求进步,这就是我认识的张建河老师。